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延安保育院》永不褪色的红色岁月

  • 杨凌人家
楼主回复
  • 阅读:6708
  • 回复:0
  • 发表于:2014/11/19 11:58:17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杨凌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智者歌其思,劳者舞其事”,在《诗经》中已定位了歌舞的文化功能。在中华五千年漫长的岁月里,以歌舞为核心表现形式的文艺作品既是捕捉从上古到当代生活图景的长镜头,更是融入民族精神建构全过程的经纬线。文艺就是铸造灵魂的工程。
   “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是当前习总书记对全国文艺界提出的时代要求。“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歌舞文艺作品大展身手,正当其时。
   在宝塔山下延河水旁的圣地大剧院,台上正在上演一部歌舞剧,台下泪水浸湿了许多人的眼眶。逝去的母亲、无助的孤儿、一顶军帽、一个保育院,将发生于革命年代的红色记忆完美呈现。安塞腰鼓、陕北信天游、《保育院院歌》、《保小校歌》等艺术元素在现代化的声光电中,激发出丰富的人文魅力和革命史诗情怀。
   《延安保育院》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影响力,巨额的制作费、豪华炫目的舞台、功力非凡的主创团队,以及通俗易懂的剧情,使其首场落地公演便激起了巨大反响。在业界看来,这是一部反映新时代主旋律的艺术精品;在其策划人陕西旅游集团董事长张小可看来,“这是一部用前卫艺术形式表现红色历史的大型歌舞剧”;在媒体和评论家看来,这是一部艺术创作意识超前、内容和情感极为丰富感人的充满正能量的杰作。
   缅怀 红色情结勾勒历史轨迹
   彭湃的孩子彭士禄、罗亦农的孩子罗西北、谢子长的孩子谢绍明、李硕勋的孩子李鹏、刘少奇的孩子刘爱琴、任弼时的孩子任远方、李维汉的孩子李铁映、邓小平的女儿邓林……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风云激荡的岁月,他们的成长都与一个闪光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延安保育院。1938年7月,由进步人士、社会团体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起成立了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负责接收培养边区干部、军人的子女和革命烈士遗孤。延安保育院见证了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要时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缅怀这段真实的历史,一个宏大的设想诞生并逐渐成型:打造一台以延安保育院红色历史为背景,弘扬主旋律,艺术与技术完美展现、历史感与现代感完美结合的现代革命舞台剧。
   从2010年底开始,陕西旅游集团公司组织对200多名原延安保育院孩子进行了历时半年多的采访,抢救性地搜集了200多个小时的影像资料以及书刊、信件、照片等大量珍贵的保育院史料,与延安市文物局联合在北京召开“童年记忆”座谈会,邀请当年在保育院学习生活过的革命后代追忆往昔岁月。
   与此同时,一支本地化的演出团队正在酝酿组建,通过成功模式复制,实现《延安保育院》演出的常态化,力求成为延安红色旅游的标志性产品。
   颠覆 儿童视角映射悲情岁月
   不同于传统歌舞剧舞蹈的概念,《延安保育院》将现代舞肢体语言的抽象性和故事的真实性进行极为巧妙地对接,陕北安塞腰鼓的舞段、贺国丰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清唱,17个学龄孩子颇具个性的生动表现,让每个章节都充满激情与美感,现代舞与红色主旋律的嫁接,赋予红色题材新鲜独特的艺术表达。
   《延安保育院》的整体风格是写意的,在大的历史相似和小的虚化不似之间形成了很大的思维空间和舞台留白。基本没有语言对白,但却不乏戏剧冲突,甚至因此对整体戏剧走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历史题材,视角是唯上还是亲民,跟是否对历史负责无关,而是折射出了演出背后的价值观所在。
   近两年来,红色题材歌舞剧通常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呈现,亦或是大人物的独角戏。这类大题材,因为历史定论不容置喙,往往无法进行深度艺术挖掘。而观看这样的剧作,仿佛是看真人动画版的历史教科书一样,无趣也无悬念。
   作为一台革命历史题材的歌舞剧,《延安保育院》令人称绝的是,在往昔岁月的历史画卷里,主创人员选择了保育院中的普通孩子们充当主角,通过这些小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同时也勾连起历史的大段落。如果说历史的演变已是定式,但小人物在历史大背景下的命运,更能营造出冲突与悬念;大人物的纵横捭阖,令人高山仰止,但孩子与母亲、生死与别离、童真与残酷,保育院最核心的情感链条更能引发共鸣与思考。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也许才是对历史最温情的再现、对观众情绪更感染的带动。
   “选取保育院这样的题材,以小故事衬托大主题,是考虑到观众的审美需求。观众要看的不是歌颂式的,而是感染式的,能打动人心的剧目。”张小可说。《延安保育院》不论是战争场景还是孩子们快乐与艰辛的童年,呈现给观众的一幕幕场景都是那么的自然、丰富、新颖与震撼。
   前卫 高新科技打造饕餮视听
   在上演《延安保育院》的延安唐乐宫剧场内,观众举首仰望,如高山上流云一般的天幕画面从观众的头顶上掠过。《延安保育院》的写意风格对整场的舞美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全剧总投入超过了3500万元,只为使观众置身于革命年代最真实的氛围。在硬件方面,对延安圣地大剧院进行全面改造提升,设计安装了500多个观众席位,特殊定制的灯光、音响、舞美设施;运用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最为先进的理念和设备,以高科技的三维成像技术完成了呼啸的战机、激烈的战争、浪漫的星空、动感的流沙、垂悬的水瀑等特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内首创的可90度分体升降的立体倾斜舞台,在这一方舞台上,延安窑洞、保育院现场、原野群山、波涛汹涌的黄河、甚至战争场面,都用同一个舞台载体,实现了快速自由的衔接与变化。
   在软件方面,运用大量非常规设计打造的舞美效果达到了美轮美奂同时又助益剧情的效果。全剧以美声唱法为主调,融合了民歌、秧歌、道情等陕北原生态唱法,呈现出别样的视听美感,也使其在视听震撼中呈现尘封已久的陕北民俗风貌。
   《延安保育院》是一部创作思维和实现手段都锐意求新的大型历史歌舞剧。就像张小可在策划初期所强调的那样,“用前卫艺术形式表现红色历史”。
   有专家指出,这是一部用百老汇模式打造的歌舞剧,也是一部打破对红色题材偏见的歌舞剧。确实,一部红色剧目,能做到从细微视角入手,靠前卫科技表达,并以艺术和情感为重,《延安保育院》具备了百老汇音乐剧所共有的特点,它的创作水准和艺术成就已突破了传统红色题材音乐剧的囹圄,观众可以通过它看到曾经那种动人心弦的力量和纯真的红色情怀。
   传承 浓缩历史再现延安精神
   那个烽烟四起,战火不断,军号遍野的年代已在时间中消散,岁月的记忆仍在国人心头萦绕。忠肝义胆、奋勇杀敌的勇士;坚毅果敢、追求真理的革命者……三秦土地养育了多少热血儿女,铸造起民族的精神长城。在战争年代受到保育教育关怀的孩子们,如今大都年过花甲。
   与生俱来的“红色”烙印决定了这部剧在对延安精神的演绎和传承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透过保育院“娃娃”们的婆娑泪眼可以体会,红色激情依旧是他们顶礼膜拜的至高信仰,这种坚贞激昂的情怀甚至传递给了生于和平长于盛世的年轻人。每一次演出,音乐响起,台下不少人都洒下热泪。今年78岁的“保育院娃娃”刘铁在观看演出后,难掩激动地泪水,“演出太逼真了!好像看到自己儿时的影子”。
   到延安旅游的江苏学生张洁认为,演出将延安精神和盘托出,具有非常强的教育意义,正是现在年轻人最缺乏的精神食粮。她发出感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孩子们远离父母依然能幸福生活、苦中作乐,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延安精神”。
   从这个维度看,《延安保育院》通过再现延安保育院的历史缩影,凸显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释放的巨大精神动力。它向广大群众传递出这样的一个信息: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延安保育院》以艺术的形式完成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重任。
   弘扬 文艺精品引领时代风貌
   今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
   当前,即时娱乐充斥社会,更多的文艺创作钻进了金钱、曝光率、知名度的迷魂阵,它们在用刺激的方式娱乐社会的同时,也在输出错误的价值观,释放负能量,这种伪文艺往往经不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速生速灭。此刻比以往更加需要有担当、有抱负、有责任感的文艺作品,并具备体现人生价值,印证时代洪流,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大气风范。
   谈及《延安保育院》的创作初衷,张小可表示,“我们希望能够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对曾经发生的那段丰富生动的历史进行还原再现,让《延安保育院》不仅成为一部旅游文化演艺的精品之作,更要让其成为延安精神的传播者,成为传承党史、教育人民和当代孩子们的红色经典!”
   “艺术水准高、彰显大爱、震撼心灵、是超越历史的经典之作!”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旅游经济专家魏小安观看了《延安保育院》演出后如此称赞。
   《延安保育院》之所以被业界誉为红色演艺精品,不仅在于它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更在于其思想精深。大幕开启,我们可以看到保育院孩子和革命战士之间生动感人的情,可以体会延安保育院所承载的延安精神,更可以由剧中慈母的形象联想到天下的母爱,一种来自心灵的深邃震颤油然而生。该剧的主演柳媛直言,演了多少场,还不时在演出中落泪,因为对于《延安保育院》来说,红色只是一个题材范围,历史只是一个故事背景,“展现人性中的大爱无疆才是其永恒的主题”。
   借《延安保育院》将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深度整合,寓教于游、寓游于教,不仅是革命传统教育方式的创新,而且是贴近历史和生活的大课堂,更是新形势下人文精神的回归。陕旅集团为红色旅游文化的挖掘和锻造提供了宝贵的范本。
   融合 文化之魂灌注旅游之体
   正如音乐剧史学家斯坦雷·格林所说:“歌舞剧是一串吸引人的字眼,凭其涤荡心胸的律动节奏,光怪陆离的艺术效果,令人陶醉的戏剧故事,已经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神商品,被全世界的人们认同和喜爱着。它是一枝盛开的文化艺术奇葩。”
   而在陕西这个文化旅游资源大省,不少文化企业将悠久的历史、浑厚的文化借助艺术的表现形式融进旅程,推出了一系列文旅融合的精品剧目,不仅赢得了市场效益,也激活了演艺市场,树立起陕西的地方特色和品牌形象。
   陕西旅游集团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先驱,始终在探索文化之“魂”与旅游之“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道路上埋头躬行。张小可表示,“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要转化成产业优势需要精彩的跳跃,跳板就是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当代人只有不断的创新历史的遗产才能激发产业的活力”。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陕旅集团先后打造了《仿唐乐舞》、《长恨歌》和《延安保育院》,赢得了各方好评。
   在专属演出场地西安唐乐宫,《仿唐乐舞》演出了8400多场,接待了近700万人次的入境游客,实现了27年长盛不衰的神话;以华清池为背景,截取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历史片段,并运用高科技手段表达的实景演出《长恨歌》,累计接待了224万游客,实现了营业收入4亿多,旅游接待量年均增幅达到32%,创造了旅游旺季一票难求的盛况;在延安宝塔山下、延水河畔上演的《延安保育院》,让红色革命题材剧的编排焕然一新,借孩童视角重现烽火岁月的艰难困苦,用稚嫩童声拨动观众柔软的爱怜之心。
   升级 探问文旅演艺创新要义
   30年里的三部经典,让业内看到文化产业的美好前景,对全国旅游市场的示范效应远远超出了其所带来的旅游收入。光鲜亮丽的业绩反馈出文化市场的熊熊热情,陕旅集团在分析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打磨优秀作品,奏出的“三部曲”为如何做大做强文旅产业带来了示范与思考。
   首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必须强化创意创新意识,突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创新文化内容、产品形式、生产方式、传播手段等生产要素,实现不同业态间的相互融合。专家指出,《仿唐乐舞》、《长恨歌》的成功,在于摆脱了长期以来满足于对历史文化遗存浅层次开发的禁锢。
   其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必须突出主题特色。文化旅游强调产品的文化差异和特色,张小可表示,三部作品在策划创作的过程中,大量汲取陕西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元素的精髓,极具国际化视野和浓郁的本土特色,在产业运作方式等方面所具有的唯一性,有效避免了文化产品市场上的同质化现象,形成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再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文化为大众服务的方向,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需求和感官体验,形成市场的卖点和兴奋点。被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同,才能产生较好的市场回报,形成良性循环,成为一部专家叫好百姓叫座的艺术精品。
   最后,文化旅游产品要持续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本质上是承载和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外在表现上是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文化消费。寻找文化差异,愉悦精神是旅游者最根本的需求,随着旅游者审美取向的变化,文化旅游产品就得持续创新。张小可透露,三部作品至今仍在一遍遍修改、调整,想让“精品变成经典,需要经历千百次的雕琢与锤炼”。
   传播 文化输出构建民族价值观
   在世界最喧嚣的十字路口——纽约时代广场,络绎不绝的各国游客流连忘返于百老汇剧院。从缤纷绚丽的服装、美妙绝伦的音乐、酣畅淋漓的舞蹈中,游客深切感受到奔放多元的美国文化。苦难历史、主流价值、流行元素在五光十色的百老汇音乐剧中融会贯通,迸发出巨大的艺术引力、商业价值和文化能量。
   有数据显示,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全球最具生命力的戏剧表演,2013-2014演出季票房收入达到12.7亿美元,其中演出时间最长的《歌剧魅影》在过去26年里演出逾万场,全球观众人数超过1.3亿,票房累计收入高达60亿美元。
   在让观众亲身经历目眩神迷的所有精彩之后,百老汇歌舞剧将颠覆传统、海纳百川的大熔炉式美国文化推之于众。通俗而不庸俗,不断求新求变,尽一切可能满足大众的喜好,正成为全球民众对于美国文化的普遍认同。
   揭开世界著名歌舞剧盈利的面纱,我们看到了美式娱乐文化在演艺经济中的蓬勃动能。他们将舞台剧做成名品牌,建立了以文化形态输出为核心的跨媒介、跨行业的经营体系和传播体系,将文化附加值通过后产品开发,延伸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这种立体开发的赢利模式,不断扩大其品牌的影响力和营销力,让文化传播成为一本万利的财富之源。
   习总书记指出,“要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随着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响,我们正面临着构建软实力,输出自己价值观的文化传播转机。
   业内人士认为,最有产业化潜力、最能发挥主流价值观带头作用的文化演艺剧目,已成为寻找文化旅游融合规律、做大做强文旅产业的突破口之一。从业态整合到资本链接,从单一的艺术表演到文化旅游的创意综合,从“在与国际接轨中实现原创”到“提炼植根本土文化的原创”,都是在为探索我国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开创新路。为此,作为先行者的陕旅集团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给陕西文化的传播贡献了一种生动有力的形式”。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