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杨凌历史沿革

杨凌历史沿革

关键词:杨凌历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杨凌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yangli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329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该区系由武功县的原杨陵镇逐步演变而来。1979年2月,成立武功县杨陵特区。1982年6月,特区改属宝鸡市直辖。1982年10月,将今扶风县的五泉公社划归特区。1982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在杨陵镇设立县级杨陵区,仍属宝鸡市直辖;1983年11月1日,该属咸阳市直辖。

  因本区的今地域由武功、扶风县的原辖地组成,所以,本区成立前的建置沿革随武功、扶风县的建置沿革变更而变更。具体沿革如下述。

  早在5000年以前,区域内既有先民繁衍生息。传说尧舜时代,居住着有邰氏氏族。有邰氏的女儿姜女原,作了轩辕黄帝曾孙帝喾的正妃,姜女原的儿子名弃,“教民稼穑”有功,被帝舜擢拔为主管农业的官员——后稷,封邰国,赐姓姬,为周族始祖。传至商朝后期,周文王建都丰邑,邰地仍属周的领地。

  周、秦时期(前11世纪~前206年)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都镐京,今区域系京畿之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因秦襄公护驾有功,将岐丰之地赐予秦。此后,区境便成为秦国的辖区。

  秦孝公为了革除分封制的弊端,加强朝廷集权,于公元前350年在辖地推行朝廷、郡、县、乡、亭、里六级行政管理体制,设邰、武功等41县。邰县治所在今区域。武功县治所在今眉县东20公里处。

  秦末,项羽入关,废郡县,兴分封,将秦内史和上郡分成雍、翟、塞三国,谓之三秦。壅国都废丘,即今兴平县东南十里南佐村一带,邰县属壅国辖地。

  汉至南北朝时期(前206~581年)


  西汉初,沿用秦制,邰县仍属内史辖区。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以长安为中心,分置左右内史。长安以东为左内史,长安以西为右内史,邰县属右内史辖地。太初元年(104),改长安以东为京兆尹,渭城以西为右扶风,长陵以北为左翊,谓之三辅。设司隶校尉,统领三辅。右扶风治所长安,领邰县等21县。

  三国时,关中系曹魏辖区。魏文帝改京兆郡,左冯翊为冯翊郡,右扶风为扶风郡。扶风郡治所迁至槐里,领武功、美阳等10县。美阳县治今传扶风县法门镇,武功县治未变。今区域分属武功、美阳二县管辖。

  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在扶风郡治槐里置始平郡,领武功等五县;迁扶风郡治至池阳,即今泾阳县,领美阳等六县。今境域分属武功、美阳二县管辖。

  郝连勃勃昌武元年(418)十二月,武功、美阳均属夏之北秦州。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美阳县,置周城县,治所周原,将美阳县地域并入周城县。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废武功县,置武功郡,治所始在中亭川,后迁至邰城。复置美阳县,治所始在邰城,后迁至崇正镇,辖武功县全境和扶风南部。武功郡领美阳等十二县,今区域曾先后分属周城县、武功郡和美阳县管辖。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废武功郡和美阳县,复置武功县,治所中亭川;将美阳县地域并入歧山县。移周城县治于眉城。在原周城县址设三龙县。今区域分属武功县、周城县管辖。

  隋至五代时期(581~960年)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郡设州。武功县归属雍州。今区域的隶属关系亦随之变更。


  炀帝大业三年(607),废州复郡。京兆郡领武功等22县,郡治长安。扶风郡领岐山等10县,郡治雍城。今区域亦随关中区划的变更而变更。

  唐代初,将全国划分为关内等10道。道下设府州,府州下设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京兆郡为雍州;三年(620)置稷州,领武功、扶风等四县。扶风县治所长宁。改扶风郡为岐州,领氵韦川等县,氵韦川治所在今扶风县城。太宗贞观元年(627),废稷州,改隶雍州,撤扶风,并其地入武功,贞观八年(634),改岐州为凤翔府。本区域分属武功、扶风管辖。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复置稷州,领武功等5县,属京兆府;大足元年(701)废稷州,武功仍属雍州;玄宗开元元年(713),武功改属京兆府。后唐同光元年(923),武功改隶凤翔府;明宗长兴元年(930),复属京兆府。后晋置武功郡,隶属昌军路。后周改郡为县,隶永兴军路。在此期间,扶风县置未变。今区域仍分属武功、扶风管辖。

  宋至清时期(961~1911年)


  宋初,分全国为15路,后增至23路。路辖府、州、军。府、州、军辖县。武功县隶属永兴军路京兆府;徽宗政和八年(1118),改隶环庆路醴州;扶风县隶秦凤路凤翔府;高宗建炎元(1127),扶风县更名为扶兴县,旋复旧名,隶凤翔路凤翔府。

  北宋末年,金人占领北方,行政区划沿袭宋制,分统治区为19路。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武功县隶京兆府乾州;孝宗淳熙十六年(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名武亭县,仍属乾州。

  高宗绍兴十二年(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扶风县隶熙秦路凤翔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隶凤翔路凤翔府。


  元改全国11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府、州、县四级政权机构。其中也有路领州、县者,还有府、州不属路而直属省者。蒙古建国号为“元”之前的世祖至元元年(1264),武亭县复名武功县,隶陕西行中书省奉元路乾州;扶风县隶陕西行中书省凤翔府。

  明改全国为二直隶及13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辖府、州、县。太祖洪武九年(1376),武功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乾州;扶风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凤翔府。

  清分全国为23省,省下设道、府、州、县。圣祖康熙五年(1666),武功县隶西安府;扶风县隶凤分阝道凤翔府。世宗雍正三年(1725),武功县改属乾州。

  此期间,今区域的归属分别随武功、扶风两县归属关系的变更而变更。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


  中华民国建立后,分全国为28个省及西藏地方。民国2年(1913),陕西省领关中、榆林、治中三道。武功、扶风两县均为隶属关中道。

  民国17年(1928),撤销道制,只存省、县两级,武功、扶风直属省辖。


  民国27年(1938),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成立,两县均属其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


1950年2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全省整编为宝鸡、咸阳等9个专区和1个直辖县。武功、扶风县隶属宝鸡专区。

1956年10月1日,撤销宝鸡专区,县归省直辖。

1958年11月4日,兴平、武功、扶风县合并为兴平县,时称大县。

1961年9月10日,恢复宝鸡专区及武功、扶风县建制,武功、扶风县仍归宝鸡专区管辖。

1964年杨陵镇迁今址。1979年2月成立武功县杨陵特区。1982年6月,特区改属宝鸡市直辖;10月,将扶风县五泉公社划归特区;11月3日,国务院(国函字242号)批准同意将武功县的杨陵镇、杨陵公社和扶风县的五泉公社划归宝鸡市,设立杨陵区(县级)。1983年11月1日改属咸阳市。1997年7月29日,国家级示范区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成立,杨陵区划归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辖。【注:政区名称用“陵”字,示范区用“凌”字】
1979年2月从武功县分离出杨陵镇、杨陵公社建立县级杨陵特区,由武功县代管。
1982年6月,杨陵特区改属宝鸡市直辖。
1982年10月,将今扶风县的五泉公社划归杨陵特区。
1982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在杨陵镇设立县级杨陵区,仍属宝鸡市直辖。
1983年11月1日,改属咸阳市直辖,是咸阳市的一个市辖区。
1996年,杨陵区面积94平方千米,人口11.6万人,辖1街道4乡:杨陵街道、五泉乡、李台乡、大寨乡、杨村乡,区政府驻杨陵街道。
1997年7月13日在其境内成立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简称杨凌示范区或杨凌区。
1998年,五泉乡改为五泉镇。调整后,杨陵区辖1个街道、1个镇、3个乡:杨陵街道、五泉镇、李台乡、杨村乡、大寨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137941人,其中:杨陵街道51298人、五泉镇22252人、李台乡23616人、杨村乡23436人、大寨乡17339人。
2003年,将大寨乡梁氏窑村、杨村乡付家庄、彭家窑、姚东、姚南、姚北等6个行政村划归杨陵街道管辖。
2008年8月14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咸阳市与宝鸡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08]77号)文件,同意将宝鸡市扶风县揉谷乡划归杨陵区管辖;12月26日,扶风县揉谷乡正式划归杨陵区管辖。调整后,杨陵区辖1个街道、1个镇、4个乡:杨陵街道、五泉镇、李台乡、杨村乡、大寨乡、揉谷乡,共有87个行政村。
2011年,撤销揉谷乡设立揉谷镇,撤销大寨乡设立大寨镇,撤销李台乡、杨村乡合并设立李台街道。调整后,杨陵区辖2个街道、3个镇:杨陵街道、李台街道、五泉镇、大寨镇、揉谷镇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历史信息

电话:15349213170微信同号 传真: 邮箱:703298240#qq.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杨凌示范区 邮编:712100
Copyright © 2004-2024 杨凌在线运营中心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